首页 负离子医学 行业资讯 相关标准 宣讲师培训 行业交流 理事单位
关于学会 认识负离子 认识臭氧 相关研究 负离子与健康 会员服务 会员单位
专家顾问 负离子应用 臭氧应用 检测评审 负离子与环境 入会申请 联系我们
快速导航
首页
关于学会
专家顾问
负离子医学
认识负离子
负离子应用
行业资讯
认识臭氧
臭氧应用
相关标准
相关研究
检测评审
宣讲师培训
负离子与健康
负离子与环境
行业交流
会员服务
入会申请
理事单位
会员单位
联系我们
 

      首页>>新闻中心

负氧离子治糖尿病已应用于临床,效果良好、有望推广

【发布时间:2020/8/26】 【查看次数:2501】
+

糖尿病的类型有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与胰岛β细胞破坏有关,2型糖尿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目前,二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总人数的90%,国内二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多达5000万,且发病率仍在上升。多年降糖药物的治疗和胰岛素的注射已让老糖友们不堪重负,糖尿病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在一步步摧毁糖友的心理防线。然而,目前为数不多的希望——减重代谢手术治疗二型糖尿病,存在较大风险和一定身体损害,且手术的成功率和治愈率因人而异,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更加有效的方式。

负氧离子是一种穿透人体血脑屏障,直达人体血液的治愈因子,可以对人体发挥疗养保健的作用

通过自然疗法——负氧离子疗法辅助治疗糖尿病,可以逐步减轻患者对药物和胰岛素注射治疗的依赖和痛苦,也避免了直接通过手术治疗的风险,且已应用于临床并有望得到推广。

负氧离子是什么?

负氧离子是一种穿透人体血脑屏障,直达人体血液的治愈因子,可以对人体发挥疗养保健的作用。负氧离子富含于森林、海边和瀑布等地方,会让人感到呼吸惬意、神清气爽,这是由于负氧离子可有效净化空气,同时还可进入人体发挥疗养保健作用。负氧离子在医学界享有“维他氧”、“空气维生素”、“长寿素”和“降糖素”等等美誉。

负氧离子在医学界享有“维他氧”、“空气维生素”、“长寿素”和“降糖素”等等美誉。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林金明教授指出:负氧离子根据迁移速度,可以分成大中小三种,小粒径/生态级的负离子更容易穿越人体血脑屏障,发挥更好的疗养作用,这是值得糖尿病病患选择的。

小粒径负氧离子是如何辅助治疗糖尿病的?

糖尿病是由于细胞和胰腺被氧化造成的,细胞失去电子(负电位)呈正电位,与血液中带负电的正常红细胞以及胶体质点正负相吸,导致血液中的红细胞凝聚成团导致的,外面的营养无法进入,内部的糖分无法流出,造成细胞在高糖环境中腌制,从而产生糖尿病及一系列并发症。

在中国负氧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专家组编著的《空气负离子在医疗保健及环保中的应用》一书中,提及了负氧离子稳定血糖的原理,即负氧离子能中和体内的酸毒,调整酸碱平衡,增加胰岛素活性,提高葡萄糖利用率,保持血糖稳定。

具体来讲,负氧离子能有效修复老化细胞的电位,促使其变成正常带负电的细胞,负负相斥从而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沉减慢;同时,负氧离子能加强血液中胶体质点本身负极性趋势,使血浆蛋白的胶体稳定性增加,保持血液的正常健康状态。所以对糖尿病,负氧离子对其的调理是显而易见的。

负氧离子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怎样?

在《负离子疗法对糖尿病的疗效》这一论文中,对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采用了体外负离子照射疗法,实验结果显示患者红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负离子疗法对葡萄糖向细胞内的摄入和在细胞内的代谢均有激励作用,可有效的降低血糖并值得推广。

负氧离子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怎样?

小粒径负氧离子可通过三项核心专利技术生成

中国空气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首席专家陶名章指出:排查了所有负氧离子技术的专利,目前可靠的生成小粒径负氧离子的专利需要以下几个专利的配合:生态级负离子生成芯片技术(ZL201220433901.6)、离子变换器技术(ZL201110146958.8)、纳子富勒烯负离子释放器技术(ZL201020263299.7)。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负氧离子机的时候,一定要认准生态级负氧离子的三项核心专利技术。

负氧离子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怎样?


1、引于:中国负氧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专家组编著的《空气负离子是医疗保健及环保中的应用》
2、引于:文献《负离子疗法对糖尿病的疗效》
作者:中国空气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首席专家李慧




    其他相关文章:
  现代科学养生法——吸负氧离子 2021.12.1
  负离子疗法能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善具有一定镇咳作用 2021.10.22
  负离子被医学界誉为“长寿素”,其原因在于广谱高效的 2021.9.8
  什么是负氧离子?这是最直观、最全面的解释! 2021.7.13
  负氧离子含量与健康的关系 2021.6.21
  负离子对机体自愈力的完善【一】 2021.6.7

网站首页|关于学会|联系我们
Copyright by 2009-2012;中国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 版权所有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