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负离子医学 行业资讯 相关标准 宣讲师培训 行业交流 理事单位
关于学会 认识负离子 认识臭氧 相关研究 负离子与健康 会员服务 会员单位
专家顾问 负离子应用 臭氧应用 检测评审 负离子与环境 入会申请 联系我们
快速导航
首页
关于学会
专家顾问
负离子医学
认识负离子
负离子应用
行业资讯
认识臭氧
臭氧应用
相关标准
相关研究
检测评审
宣讲师培训
负离子与健康
负离子与环境
行业交流
会员服务
入会申请
理事单位
会员单位
联系我们
 

      首页>>新闻中心

临床证实:负氧离子治疗支气管炎有效率高达92.95%

【发布时间:2020/8/13】 【查看次数:1611】
+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在国内也比较常见。特别是近几年环境污染严重,支气管炎的发病率愈发升高,在受到冷空气刺激时也会发作。特别是处在环境质量较差的城市,支气管炎的患者更多。支气管炎的治疗是个缓慢的过程,患者会受环境影响易反复发作,如何科学治愈支气管疾病成为很多患者的愿望。

这种非特异性炎症形成原因主要是,支气管黏膜上有密集的纤毛,纤毛向咽部快速摆动,将黏液及附着其上的尘埃、细菌等推向咽部被咳出,净化吸入的空气。粘膜有炎症,净化功能就会降低,分泌物难以排出,细菌病毒更易吸附,慢慢气管就变窄、堵塞从而发病。支气管炎之所以难治,主要是目前的药物治疗效果较为单一,虽然能有效控制病情,但无法从根本上出发,像β2 受体激动剂、全身用激素、短效茶碱等药物,还会引起心律失常、骨骼肌震颤、声音嘶哑、咽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对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好在随着自然医学的发展,有临床实验研究发现,负氧离子对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着良好效果。

负氧离子对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着良好效果

负氧离子治疗支气管炎可“防治一体”

负氧离子是大自然的一种自然因子,研究证明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和空气净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被医学界称为“空气维生素”和“长寿素”。其中,小粒径负氧离子效果最为明显。
支气管炎发作,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周围环境差,粉尘、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感染导致。而负氧离子呈负电性可以主动出击捕捉带有正电的颗粒离子,正负相吸,从而凝聚成团沉降至地面;同时,负氧离子可以颠倒病毒内外电极,灭其活性,对空气净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从外界大环境上可以预防支气管炎的发生。负氧离子对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着良好效果

在负氧离子对支气管疾病的内在调理上,据大量临床实验研究表明,负氧离子进入人体后,可以调节气管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影响上皮绒毛呼吸酶的活性,使腺体分泌增加,改善肺泡的通换气功能,从而起到缓解支气管痉挛、调整呼吸频率、镇咳等作用;此外,负氧离子还能促进鼻粘膜上皮细胞(多个鼻)的再生,恢复粘膜的分泌功能,对治疗支气管炎、哮喘、儿童百日咳等疾病有良好效果。——引于第四军医大学主任医师陈景藻主编的《现代物理治疗学》
负氧离子治疗支气管疾病好不好?临床案例是最好的证明。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选取71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空气负氧离子吸入治疗。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负氧离子离子吸入治疗,在消炎、止咳、平喘、祛痰等方面能使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高达92.95%。最终得出结论,空气负氧离子吸入治疗慢支气管炎疗效显著,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文献报告名称《空气负离子吸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71例》)

负氧离子对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着良好效果

可见,采用负氧离子治疗支气管疾病是一种防治一体的方法,且不具有任何毒副作用,治疗效果显著。中科院专家林金明教授指出:空气中只有小粒径的负氧离子即生态级负离子,具有较高活性、易进入人体,发挥医疗保健功效。目前,生态级负离子的生成技术已得到突破,得到众多权威机构认证和广泛认可的小粒径负氧离子生成技术是:生态负离子生成芯片技术(ZL201220433901.6)、纳子富勒烯负离子释放器技术(ZL201020263299.7)、离子变换器技术(ZL201110146958.8)。

临床效果验证:负氧离子治疗高达92.95%的见效率,且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治疗支气管
炎安全、高效,患者再也不用担心支气管炎难治疗的问题了。

1、引于:第四军医大学主任医师陈景藻主编的《现代物理治疗学》
2、作者:高科负氧离子研究所研究员李帆



    其他相关文章:
  现代科学养生法——吸负氧离子 2021.12.1
  负离子疗法能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善具有一定镇咳作用 2021.10.22
  负离子被医学界誉为“长寿素”,其原因在于广谱高效的 2021.9.8
  什么是负氧离子?这是最直观、最全面的解释! 2021.7.13
  负氧离子含量与健康的关系 2021.6.21
  负离子对机体自愈力的完善【一】 2021.6.7

网站首页|关于学会|联系我们
Copyright by 2009-2012;中国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 版权所有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