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负离子医学 行业资讯 相关标准 宣讲师培训 行业交流 理事单位
关于学会 认识负离子 认识臭氧 相关研究 负离子与健康 会员服务 会员单位
专家顾问 负离子应用 臭氧应用 检测评审 负离子与环境 入会申请 联系我们
快速导航
首页
关于学会
专家顾问
负离子医学
认识负离子
负离子应用
行业资讯
认识臭氧
臭氧应用
相关标准
相关研究
检测评审
宣讲师培训
负离子与健康
负离子与环境
行业交流
会员服务
入会申请
理事单位
会员单位
联系我们
 

      首页>>新闻中心

带你认识臭氧的功能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7/5/8】 【查看次数:4849】
+

臭氧(O)又称为超氧、富氧,是氧气(O)的同素异形体,是一种在常温下有特殊腥味的淡蓝色气体。人们对臭氧的印象大多是停留在“有害”层面上,但其实世界各国的各个领域对臭氧功能的利用已经非常广泛。不可否认,臭氧有危害性的一面,但合理利用之下,臭氧也是“宝”。

臭氧的主要功能

杀菌:臭氧可以迅速而彻底的消减、消除空气中、水中的病毒及细菌。据学术单位的实验报告指出:水中臭氧浓度在0.05ppm时,经处理十到十几分钟后,水中的细菌灭活率在99%以上。

解毒:毒,是我们在享受经济发展与物质文明时的一种产物,在生活中随处充满,如农药、化肥、重金属、有机物、色素、臭味、一氧化碳等。但经过臭氧的处理,这些毒素会分解为对人体无害的安全物质。

保鲜:臭氧保鲜的功能很强大,现在无论是美、日及欧洲先进国家,还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都早已大量将臭氧应用在各种食品的储存上。臭氧可以延长食品的贮藏期并降低腐坏率,减少损失,提高利润。

漂白:由于臭氧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所以本身就是作用强大的漂白剂,多应用于洗衣、食品及废水处理等。

除臭:臭氧有很强的氧化分解能力,可迅速而彻底的消除空气中、水中的各种异味。

臭氧的应用

目前,臭氧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饮用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游泳池水处理和医院污水处理等;

②食品行业和制药行业的空气杀菌、消毒,及原料、加工器具和场地的清洗消毒等;

③水果、蔬菜和食品的保鲜与运输;

④医学中的臭氧治疗和疾病的预防;

⑤化学工业中的纸浆和纺织品的漂白;

⑥水产养殖业中的用水处理;

⑦家庭居室的装修污染净化、蔬菜瓜果表面的农药残留降解;

⑧畜禽养殖厂的空气杀菌消毒、除臭、除异味等。

详细来说,主要是集中于这几大方面:

空间场所:利用臭氧的强氧化特性,可以有效去除装修污染中的甲醛等有毒有害物质;可以杀灭空气中细菌、病毒及地毯中滋生的微生物,并预防流感的发生;可以用于厨卫等区域的除臭。

医疗保健:臭氧可用于医疗场所的空气消毒杀菌;臭氧水可以对手术前医生、护士的双手进行消毒,在最短的时间内杀灭细菌,且杀菌力远远超过酒精和氯,具有可靠的安全性;经常用臭氧水洗、泡脚,可以有效治疗和预防脚气、脚癣的发生;经常用臭氧水冲洗真菌感染的皮肤病区,可以收到显著的治疗效果;经常用臭氧水冲洗伤口,可以有效预防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等。

食品行业:一是灭活微生物--杀菌消毒;二是氧化分解有机物或无机物污染气体--除臭净化;三是分解果蔬代谢产物,抑制后熟过程--保鲜;四是降解瓜果蔬菜等食品中的农药残留--解残。这四方面的应用是依赖于臭氧的强氧化性和易分解的特性。

畜禽养殖:臭氧能快速灭活养殖场室内空气中的各种细菌、传染病毒、真菌、支原体、螺旋体等病原微生物,去除因粪便发酵后产生的大量氨气、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及粪便臭味,减少畜禽疾病,特别是能有效防止大面积流行性传染病的爆发,提高畜禽成活率及畜禽产品产量,节省用工用药费用,改善场内生产环境。

水处理:臭氧能够氧化多余或有毒的无机物,如氰化物等,去除水中有机物,特别是微生物难以降解的有机物,如表面活性剂,降低水中BOD和COD,灭活水中病毒、细菌,生成洁净无害的消毒水。可广泛应用于饮用水杀菌、中水回用净化、污水处理、温室土壤消毒、游泳池水处理和医院污水处理等。

目前,随着森肽基负离子发生器的问世,因为同时具有负离子系统和臭氧系统,既能单独利用负离子的作用进行空气净化和疗养保健,又能同时利用负离子和臭氧净化难以去除的甲醛污染,还可以独立使用臭氧系统进行消毒、杀菌、保鲜等功能的发挥,为家庭的生态健康带来的重要帮助。JZX


    其他相关文章:
  臭氧用途之:杀菌消毒、去除甲醛 2018.10.15
  如果甲醛躲不掉,如何才能让它一直维持在达标含量? 2018.5.30
  解密你不知道的臭氧用途:杀菌消毒、去除甲醛 2018.2.24
  臭氧应用:一机多用,保障全家人的吃、喝、吸、用 2018.1.6
  家用臭氧机的选择需谨慎 不看宣传看技术 2017.10.17
  家用臭氧的六种作用 2017.10.3

网站首页|关于学会|联系我们
Copyright by 2009-2012;中国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 版权所有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