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负离子医学 行业资讯 相关标准 宣讲师培训 行业交流 理事单位
关于学会 认识负离子 认识臭氧 相关研究 负离子与健康 会员服务 会员单位
专家顾问 负离子应用 臭氧应用 检测评审 负离子与环境 入会申请 联系我们
快速导航
首页
关于学会
专家顾问
负离子医学
认识负离子
负离子应用
行业资讯
认识臭氧
臭氧应用
相关标准
相关研究
检测评审
宣讲师培训
负离子与健康
负离子与环境
行业交流
会员服务
入会申请
理事单位
会员单位
联系我们
 

      首页>>新闻中心

失眠?环境也“挑剔”

【发布时间:2013/9/29】 【查看次数:2498】
+

  关键词:负离子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曾对14个国家15个地区超过2万人的睡眠状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27%的人有睡眠障碍。而在中国睡眠障碍人群有增无减,有接近四成的人正在遭受失眠的困扰。面对如此庞大的失眠人群,如何打破失眠困境?调查表明,良好的睡眠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保证空气质量的负离子含量、睡眠床铺等,有助于缓解失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14个国家15个地区超过2万人的睡眠状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27%的人有睡眠障碍。而在中国睡眠障碍人群有增无减,有接近四成的人正在遭受失眠的困扰。面对如此庞大的失眠人群,如何打破失眠困境?调查表明,许多的失眠是由于“挑剔”的环境因素导致的,而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保证空气质量的负离子含量、睡眠床铺等,有助于缓解失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


   
   20℃

  夜晚睡觉时,人的身体状态和白天有所不同,汗毛孔是处于张开的状态,如果温度调节不当,很可能因为身体不适应,难以入睡。专家指出,人体最佳睡眠温度是20℃左右,当室温在24℃以上,睡眠就会变浅,翻身、蹬被子的次数会增多,容易受凉感冒,而室温在18℃以下,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们也不容易深度睡眠。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世界卫生组织推崇的长寿之乡,那里的年平均气温就是20℃左右,而这里的人个个精神饱满,少有疾病,睡眠质量较高,也是睡眠适宜温度的有力佐证,所以在就寝之前,可以把室内的空调温度调至20℃左右。
    
  1000个/cm3

  中国睡眠协会的研究报告指出,环境中负离子浓度的锐减,是人体睡眠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只有达到1000个/cm3以上,才能维持人体健康的基本需求,而现代都市家庭中的负离子浓度已经低至每立方厘米50~200个,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不仅会带来失眠等问题,还会诱发生理障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主任医师,博导陈景藻主编的国家重点图书《现代物理治疗学》提出负离子对失眠的帮助,负离子通过促进单胺氧化酶(MAO)的氧化脱氨基作用,降低脑及组织内的5-HT(5-羟色胺)水平,引起内分泌及神经系统明显的生理变化,对自主神经高级中枢,及植物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对改善大脑皮层的功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增加食欲,对改善睡眠、神经衰弱有良好效果。
  针对现在居室内负离子含量过低的现状,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购买负离子发生器,通过释放高浓度的负离子,在室内形成丰富的负离子浴环境,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改善。
   
   35~50 dB(分贝)

    人们睡眠时耳朵还保持一定的听力,受到来源于交通运输、车辆鸣笛、建筑施工等噪音的影响,尤其在安静的夜晚这些噪音会引起人的烦躁、不安情绪,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噪声可以加快熟睡到轻睡的回转,使人多梦,并使熟睡的时间缩短;突然的噪声可以使人惊醒。
  为了防止噪音,我国著名声学家马大猷教授曾总结和研究了国内外现有各类噪音的危害和标准,提出睡眠时间最适宜声音应在35~50 dB,
    睡眠防噪音措施:临街居户可以安装中空玻璃窗、三层玻璃窗、隔音密封条等,这样可将外来噪音减低一半;还可多用布艺装饰和软性装饰,具有一定吸音效果;个人可以购买防噪音耳塞,隔音效果立竿见影。

    除了适宜的温度、高浓度的负离子含量、安静的睡眠氛围,睡觉的床铺也很有讲究,软硬合适才会解乏,养精蓄锐。枕头里放一些具有镇静、安神的芳香干燥植物,这些香味会让人产生放松的感觉,很容易进入睡眠。

 

负离子赶走亚健康,恢复身体活力:http://www.lzlf.org/neirong.asp?id=834


 


    其他相关文章:
  负离子可以长期使用吗?24小时开机使用,有效改善睡 2022.2.6
  负离子消除静电带来的各种危害,是秋冬季节除静电的必 2022.1.21
  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女儿送给母亲的礼物 2022.1.5
  失眠太多后果不堪设想,如何改善失眠成问题? 2021.12.24
  负离子从内而外,提高免疫力摆脱皮肤病 2021.12.3
  揭开负离子的“神秘面纱” 2021.11.29

网站首页|关于学会|联系我们
Copyright by 2009-2012;中国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 版权所有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