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负离子医学 行业资讯 相关标准 宣讲师培训 行业交流 理事单位
关于学会 认识负离子 认识臭氧 相关研究 负离子与健康 会员服务 会员单位
专家顾问 负离子应用 臭氧应用 检测评审 负离子与环境 入会申请 联系我们
快速导航
首页
关于学会
专家顾问
负离子医学
认识负离子
负离子应用
行业资讯
认识臭氧
臭氧应用
相关标准
相关研究
检测评审
宣讲师培训
负离子与健康
负离子与环境
行业交流
会员服务
入会申请
理事单位
会员单位
联系我们
 

      首页>>新闻中心

负氧离子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1/8/11】 【查看次数:4519】
+

负氧离子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

来自:《科学与教育》
关键词:负氧离子

    提要:医学文献记载,负氧离子对于人体具有多种保健效果。医学专家指出,采用负离子转换器技术和纳子富勒烯负离子释放器技术的负氧离子保健仪所生成的小粒径、高活性的负氧离子,易于透过人体血脑屏障,对人体的医疗作用更佳。

    空气中富含着大量的负氧离子,这些负氧离子每天都在滋润着人类和一切生命。权威医学专家的研究表明:负氧离子通过肺部的呼吸及神经和血液作用于人体,会对人体会产生一系列有益的效应:

    ①对呼吸系统的效应 。使肺部功能改善,吸入负离子3s后,使肺部吸人氧气增加20%,排出二氧化碳约增加14.5%;

    ②对神经系统的效应  经负离子作用后,可使人精神振奋,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睡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③对心血管系统的效应 。空气负离子明显的降压作用,可以改善心肌功能,增加心肌营养,使周围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温升高;

    ④对血液的效应 。空气负离子可以使白血球、红血球和血小板增加,而血流减慢,球蛋白增加,pH值升高,血凝时间缩短,血液黏稠度增加;

    ⑤对免疫机能的效应  空气负离子能改变机体反应,增加机体抗病能力;

    ⑥增强新陈代谢效应 ,并能促使机体生长发育,加速骨骼成长;

    ⑦在医疗保健方面最常见的是吸入空气负氧离子来治疗呼吸道疾病,对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疾病都有疗效。

    下文介绍一下负氧离子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美容和体育锻炼方面的应用实例。

    一、负氧离子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

    国外1300例支气管哮喘病人,经负氧离子治疗,控制发作病人55%,病情减轻35%,无效果10%。对一些呼吸道传染病,负离子也有很好的作用。如儿童的百日咳,25%的病人,治疗3~5次可痊愈,部分病人则要10~15次才愈。对慢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每次吸入20~30次,有良好的疗效。例如,目前采用负离子转换器技术和纳子富勒烯负离子释放器技术的负氧离子保健仪,能生成小粒径、高活性的负氧离子,易于透过人体血脑屏障,进入人体发挥保健作用。经权威医学机构证实,负氧离子健康仪对于呼吸道疾病有较好的疗效,长期使用负氧离子健康仪,还能调节神经、改善睡眠、降低血压、降低血液粘稠度、软化扩张血管、提高人体免疫力、增进人体新陈代谢。

    二、负氧离子用于美容

    在我国,黄褐斑发病率较高,给病人心理及生活带来很大影响。近年来,一些美容机构采用负氧离子喷雾加果酸霜面部按摩治疗黄褐斑,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皮肤医学专家指出负氧离子对于治疗黄褐斑具有以下作用:负氧离子喷雾,由于水雾以超声波的动量喷出,在自然常温下能充分渗透皮肤毛孔,打开皮肤障壁层和软化角质层,达到补充皮肤水分,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营养吸收,并使皮肤加速新陈代谢,防止衰老,使深层肌肤达到清洁和滋润皮肤的作用。

    三、负氧离子在体育锻炼中的应用

    负氧离子作为运动医学中消除疲劳的一种手段,都正在不断地被人们研究和认识。运动学专家指出负氧离子具有如下诸多的优点:①可使人精神振奋,工作效率提高,还可改善睡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②能激活肌体多种酶,促进新陈代谢;③增加肌体的抗病能力,可改变肌体的反应性,活化网状内皮系统的机能,增加肌体的抗病能力。

    负氧离子在森林、湖泊、高山、海洋等自然环境中大量存在,经常性的置身大自然亲近负氧离子能够预防多种疾病。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也可以使用能生成小粒径负氧离子的负氧离子健康仪,在家中即可享受自然疗养。

      (来自:《科学与教育》)


    其他相关文章:
  换季时期 孩子生病频繁,使用负氧离子提升免疫力是关 2021.12.29
  负离子究竟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呢? 2021.12.27
  负离子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作用 2021.12.7
  孕妇如何顺利度过春天感冒季?负离子出“绝招” 2021.11.17
  负离子的作用你知道几个?了解负离子的七大功能 2021.11.4
  负离子的作用可有效净化室内pm2.5,保护人体呼吸 2021.10.19

网站首页|关于学会|联系我们
Copyright by 2009-2012;中国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 版权所有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