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空气中有足够的水分,就会与空气中的静电结合,形成负离子状态。但是在空气中水分不足的干燥状态下,失去目的地的静电就会使身边的物质带电。例如走在室内的地毯上,经由摩擦,使得地毯或拖鞋、袜子等的电子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电子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室内有水分子束,就会与其结合,形成负离子。但是如果室内的空气相当干燥,则无法得到成为对象的水分子的电子,无法成为负离子,于是只好和传导率较高、容易带电的门把等金属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干燥的状态下,静电会集结在金属上。

到了冬天,触摸到门把或按下电梯按钮之前,如果先用金属制的要是轻敲一下,则手就不会有发麻感。就是因为借此使得空气的静电逃散的缘故。
一旦形成【静电】,就有会让我们产生不适感的电子,可以借着湿度,相同的电子就变成让人感觉舒适的负离子。因此空气中需要某种程度以上的水分,也就是需要湿度。
那么在湿度较高的梅雨时期,负离子是否比较多?关于这一点,相当的微妙。负离子与大气中极小的水分结合时最为稳定,但是是过高时,水分子束之间互相结合,变成大的集团,就会成为正离子。

负离子会成为小的水分子束则成大的水粒子,变成正离子。这两种依各自大小的不同而成为【小离子】与【大离子】。空气中的水粒子较小者,容易带有负电,较大者容易带有正电。因此在下大雨 或没有时期等湿度超过80%时空气中的水粒子聚集,几乎全都变成了大粒子,所以必然的正离子就比较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