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负离子医学 行业资讯 相关标准 宣讲师培训 行业交流 理事单位
关于学会 认识负离子 认识臭氧 相关研究 负离子与健康 会员服务 会员单位
专家顾问 负离子应用 臭氧应用 检测评审 负离子与环境 入会申请 联系我们
快速导航
首页
关于学会
专家顾问
负离子医学
认识负离子
负离子应用
行业资讯
认识臭氧
臭氧应用
相关标准
相关研究
检测评审
宣讲师培训
负离子与健康
负离子与环境
行业交流
会员服务
入会申请
理事单位
会员单位
联系我们
 

      首页>>新闻中心

可恼可恨的神经衰弱与救苦救难的负离子

【发布时间:2020/12/8】 【查看次数:2305】
+

神经衰弱(neurasthenia)在中国属于神经症的诊断之一。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现象,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怒、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这些症状不能归于脑、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症状时轻时重,波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程多迁延。

空气负离子改善神经衰弱患者的自然因子


常见症状有乏力和容易疲劳。注意力难于集中,失眠,记忆不佳,常忘事,不论进行脑力或体力活动,稍久即感疲乏。对刺激过度敏感,如对声、光刺激或细微的躯体不适特别敏感。
一些过去诊断为神经衰弱的病例,符合现在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的标准。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这类疾病已经单独列出,但都有神经衰弱的一些特征。治疗上述三种从神经衰弱病症分离出来的病,可以采用一些共同的方法,但要根据各自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和药物。
随着离子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生们发现空气负离子对治疗神经衰弱病症有积极的疗效。神经衰弱患者的药物、非药物治疗方案有很多,本文不做阐述,着重谈谈空气负离子对神经衰弱病症的治疗。

神奇的空气负离子

大家知道,空气中获得多余电子的呈负电性的各类气体的总称,叫空气负离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陈景藻教授主编指出:空气负离子可以调节和改进神经系统及大脑的功能状态,使抑制过程加强,振奋精神,消除疲劳,并有兴奋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同时可以通过增强酶活性加速仪一亚麻酸的转转化,从而增加DHA的形成,保护神经网络完整不被破坏。对改善无力、易怒、抑郁以及焦虑均有良好的作用。

空气负离子改善神经衰弱患者的自然因子

由中国空气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专家组编著的《空气负离子在医疗保健及环保中的应用》一书中记载:空气负离子可以调节和改进神经系统及大脑的功能状态,使抑制过程加强,振奋精神消除疲劳,并有兴奋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同时可以通过增强酶活性加速仪一亚麻酸的转化,增加DHA的形成,保护神经网络完整不被破坏,有效防治神经衰弱患者负面情绪。
研究发现,当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有2万个以上的空气负离子时,就会有治疗疾病的效果。步入21世纪以来,空气负离子在人工生成领域不断得到突破。特别是代表着国际顶尖技术的生态负离子生成芯片技术及纳子富勒烯离子释放器技术具有高效疗养保健作用的小粒径、高活性空气负离子自然迁移距离远,空气负离子最高浓度达到6000万/cm3。

空气负离子治疗神经衰弱病症已经得到大量案例证实

由中国空气负离子专家组编著的《空气负离子在临床医疗保健及环保中的应用》一书,记录了一组用专业空气负离子发生器对111名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的实验,结果显示,空气负离子对改善神经衰弱患者的无力、易怒、焦虑以及抑郁均有良好的作用。
香港玛丽医院对60例失眠患者(包括神经衰弱)进行吸入负离子的治疗,实验组承受广东新活负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生态负离子机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吸入空气负离子。临床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入睡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延长、睡眠中缀次数减少、睡眠质量进步、日间功用改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和63%。

负离子技术的出现,丰富了治疗手段


2012年,代表着国际领先水平的生态负离子生成芯片技术(专利号:201220433901.6)和纳子富勒烯负离子释放器技术(专利号:ZL201020263299.7)问世,人工技术终于可以生成小粒径、高活性的负氧离子,目前这两种技术已经被森肽基负离子生成机采用,在家里营造空气负离子浴的疗养环境,将空气负离子疗法带进普通家庭的神经衰弱患者。




作  者:高科负离子研究所研究员陈晨


    其他相关文章:
  负离子可以长期使用吗?24小时开机使用,有效改善睡 2022.2.6
  负离子消除静电带来的各种危害,是秋冬季节除静电的必 2022.1.21
  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女儿送给母亲的礼物 2022.1.5
  失眠太多后果不堪设想,如何改善失眠成问题? 2021.12.24
  负离子从内而外,提高免疫力摆脱皮肤病 2021.12.3
  揭开负离子的“神秘面纱” 2021.11.29

网站首页|关于学会|联系我们
Copyright by 2009-2012;中国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 版权所有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