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负离子医学 行业资讯 相关标准 宣讲师培训 行业交流 理事单位
关于学会 认识负离子 认识臭氧 相关研究 负离子与健康 会员服务 会员单位
专家顾问 负离子应用 臭氧应用 检测评审 负离子与环境 入会申请 联系我们
快速导航
首页
关于学会
专家顾问
负离子医学
认识负离子
负离子应用
行业资讯
认识臭氧
臭氧应用
相关标准
相关研究
检测评审
宣讲师培训
负离子与健康
负离子与环境
行业交流
会员服务
入会申请
理事单位
会员单位
联系我们
 

      首页>>新闻中心

越来越多年轻人猝死!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秘方 转发救人一命!

【发布时间:2020/6/9】 【查看次数:2254】
+

为什么年纪轻轻就猝死?


这几年,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年纪轻轻,猝死离世的新闻接二连三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原本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现在不少年轻人也纷纷中招。



 

《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 40-49岁的人患病高风险人群占比最多,达34.4%,其中41-45 岁患者占到41.16%。而20-29 岁人数占比已经达到15.3%,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1.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一些心脏和血管的疾病的统称,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疾病等都归于这一范畴。日常生活中常说的中风就是由于脑血管出血、缺血造成的。心肌梗塞则是因为心脏缺血导致的。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7 》数据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病人数达 2.9 亿(包含冠心病、脑卒中、心衰、高血压等多种相关疾病),按照目前的人口计算,患病率约为 20%。


患病人群中,高血压患者约 2.7亿,脑卒中患者约 1300万人,冠心病患者约 1100万人,肺原性心脏病患者约 500 万人以及心力衰竭患者约 450 万人(患病人群交叉)。

 

心脑血管疾病是生命的“第一杀手。”我那么年轻,为什么会得心血管疾病? 


1.胖


上班久坐,下班不动。重油重盐,缺乏锻炼。岁月留下的——只有越来越圆的肚子和飙升的体重。超过标准体重 20% 或 BMI > 24 者超重。有研究表明:肥胖者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简单的公式:


标准体重(kg)=身高(cm)- 105(或 110)。超过标准体重的 20%,该减肥了!


2.吸烟

 

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社交应酬多,很多人常常烟不离口。


实际上,与不吸烟的人相比,吸烟的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和病死率增高 2-6 倍。吸烟根数越多,发生疾病的概率越大。另外,尼古丁可直接损害冠状动脉和心肌损伤。值得注意的是,二手烟造成的危害同样不可忽视。放下手中点燃的香烟,为了别人,也为了自己。


3.高血压


很多人以为高血压只是老年人的疾病,其实它早就找上了年轻人。饮食中长期盐分超标,生活工作压力大、吸烟等因素都会导致血压增高。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 37.2% ,每 5 位中国成年人有两位高血压患者。


负氧离子疗法可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中国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薛明指出:“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意义大于治疗。”使用负氧离子生成机,可以有效防范心脑血管疾病。


负氧离子疗法是一种物理疗法,没有副作用,不影响工作生活,只需呼吸在高浓度负氧离子环境中即可。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中华物理康复学会常委、博士生导师陈景藻教授编著的《现代物理治疗学》写到:负氧离子疗法已经在临床上使用多年,负氧离子能够调节心率,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促使血流速度、血管反应逐渐恢复正常。因此,负氧离子能够降低血压,让机体逐渐恢复正常血压,与此同时还能缓解心绞痛。通过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负氧离子疗法还可以有效的能有效改善心肌营养的不良状况和心肌功能。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负氧离子可以人工生成啦!现在市场上负氧离子生成技术良莠不齐,根据光明日报权威媒体的报道显示,唯一能够生成小粒径负氧离子的是生态负氧离子生成芯片技术(专利号:201220433901.6)和纳子富勒烯负氧离子释放器技术(专利号:ZL201020263299.7)。这两项技术可以生成高浓度、纯净的小粒径负氧离子。什么都没有健康的身体更珍贵,建议每天奔波的你,一定要配备一台负氧离子生成机,随时随地呼吸高浓度、小粒径负氧离子,不但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还能疗养保健。(作者:中国健康网记者黄涛)


    其他相关文章:
  负离子可以长期使用吗?24小时开机使用,有效改善睡 2022.2.6
  负离子消除静电带来的各种危害,是秋冬季节除静电的必 2022.1.21
  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女儿送给母亲的礼物 2022.1.5
  失眠太多后果不堪设想,如何改善失眠成问题? 2021.12.24
  负离子从内而外,提高免疫力摆脱皮肤病 2021.12.3
  揭开负离子的“神秘面纱” 2021.11.29

网站首页|关于学会|联系我们
Copyright by 2009-2012;中国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 版权所有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