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负离子医学 行业资讯 相关标准 宣讲师培训 行业交流 理事单位
关于学会 认识负离子 认识臭氧 相关研究 负离子与健康 会员服务 会员单位
专家顾问 负离子应用 臭氧应用 检测评审 负离子与环境 入会申请 联系我们
快速导航
首页
关于学会
专家顾问
负离子医学
认识负离子
负离子应用
行业资讯
认识臭氧
臭氧应用
相关标准
相关研究
检测评审
宣讲师培训
负离子与健康
负离子与环境
行业交流
会员服务
入会申请
理事单位
会员单位
联系我们
 

      首页>>新闻中心

没有一种感冒是冻出来的,别让冬天为你的感冒“背锅”

【发布时间:2019/1/16】 【查看次数:3310】
+

按照平均年龄为75岁来计算,人的一生中会经历200余次感冒,痊愈至少需要1400天。

每年,我们都没少听到家人的反复叮咛:天冷了,多穿衣服,千万别感冒;家人以及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也证实,冬天天寒地冻,稍有不慎就会感冒。一切好像都在印证,冬天是引发感冒的罪魁祸首。但实际上,没有一种感冒是冻出来的,这口“锅”,冬天可不“背”。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引起感冒的原因与寒冷半点关系也没有

“大部分感冒由病毒引起,常见的有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等等。另有一小部分由细菌引起,比如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

粗略估算,感冒病毒多达200多种,尤其是这个叫“鼻病毒”的家伙占据了半壁江山,正是这些漂浮在空气中的病毒和细菌才是让人感冒的“真凶”。

流鼻涕、咳嗽堪称感冒“标配”,而这些症状也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

感冒的过程是这样的,当感冒病毒入侵,人体免疫系统就会被激活,试图清除外来的病毒。此时鼻腔分泌物增多,导致流鼻水,鼻黏膜肿胀导致鼻塞,打喷嚏。鼻腔分泌物流入咽喉会引起咳嗽,有时还会咽喉肿痛,发烧畏寒等。

更让人“扎心”的是,感冒药物并不能治愈感冒:

感冒药所起到的作用是,减轻这些症状给人体带来的不适感,并非是指吃药就会好转。另外,还有很多人感冒吃维生素C,误认为维生素C能预防和治疗感冒。但是回顾过去60年超过1万人的临床研究,结论是感冒了再服用维生素C并无效果。研究发现长期每日服用200mg,倒是可能缩短病程8%,儿童缩短14%。可以这样认为,如果长期坚持服用大剂量的VC,原本需要12天才会痊愈的感冒,可能就会缩短到11天。

得知感冒的原因以及感冒药、维生素C的真实效果之后,我们还能否有效防治感冒?

山东省医学院的检测报告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报告显示,高浓度、小粒径的负离子,对于多种病毒均有杀灭效果,其中就包括甲型流感病毒(H1N1)。由此也可说明,小粒径负离子对于流感的预防,是通过杀灭空气中流感等多种病毒来实现的。

检测报告

以上是森肽基负离子生成机所释放出的小粒径负离子对于病毒的杀灭效果

而在获得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理论》中,从另一角度解释了小粒径负离子预防病毒的作用机理——以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方式,为人体增加防护屏障,从而有效抵抗病毒的入侵。其表述如下:小粒径负离子有助于稳定电子,促进纤毛运动活泼,有害的物质被阻挡住难以入侵;负离子能活化吞噬细胞,增强嗜中性白血球与巨噬细胞的能力,强化保护性蛋白,抑制住发炎反应,以此提高了机体的免疫能力,抵抗病毒侵入人体。

当然,通过多加锻炼、调节饮食等方式来提高自身免疫力,通过维持室内环境的洁净来减少细菌病毒的出现,同样是必要的感冒防治手段。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这一问题:既然感冒与寒冷无关,那为什么冬天感冒人数普遍多于其它季节?

目前最广为接受的解释,冬天我们都多呆在室内,因此互相传染病毒的机会大很多。

英国的卡迪夫大学感冒研究中心认为,温度越低,机体对病毒的固有免疫应答作用越低。在低温的刺激下,鼻黏膜中的毛细血管收缩,供血量减少,免疫细胞数量也会下降,进入鼻腔的病毒就有更大的概率感染细胞。而且冬天不光冷,还干燥,这就更有利于病毒的生存了。

美国陆军环境研究所发现,人体处于低温环境缺乏保暖措施时,免疫系统就会被激活,前来帮忙一起保暖。不过这样一来,它便无法分身再去抵御细菌病毒入侵的事儿了。

所以寒冷天气与感冒之间并无直接联系,杀灭空气中的病毒、提高自身免疫力才是最有效防治手段。


    其他相关文章:
  换季时期 孩子生病频繁,使用负氧离子提升免疫力是关 2021.12.29
  负离子究竟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呢? 2021.12.27
  负离子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作用 2021.12.7
  孕妇如何顺利度过春天感冒季?负离子出“绝招” 2021.11.17
  负离子的作用你知道几个?了解负离子的七大功能 2021.11.4
  负离子的作用可有效净化室内pm2.5,保护人体呼吸 2021.10.19

网站首页|关于学会|联系我们
Copyright by 2009-2012;中国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 版权所有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