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负离子医学 行业资讯 相关标准 宣讲师培训 行业交流 理事单位
关于学会 认识负离子 认识臭氧 相关研究 负离子与健康 会员服务 会员单位
专家顾问 负离子应用 臭氧应用 检测评审 负离子与环境 入会申请 联系我们
快速导航
首页
关于学会
专家顾问
负离子医学
认识负离子
负离子应用
行业资讯
认识臭氧
臭氧应用
相关标准
相关研究
检测评审
宣讲师培训
负离子与健康
负离子与环境
行业交流
会员服务
入会申请
理事单位
会员单位
联系我们
 

      首页>>新闻中心

缺少了负氧离子,你还好吗?

【发布时间:2017/7/29】 【查看次数:2215】
+

对于负氧离子,我们的印象可能只存在于在网路或书本某个瞬间的一撇,或者听到某个人或某项产品对它的赞扬,亦或者不了解之人对它的误解月反对。但无论哪种情况,都说明了负氧离子始终不能被忽略的存在性。它存在于空气,也像空气一样无形,它是空气清新和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但是在负氧离子严重缺失的今天,你还好吗?

你是否知道,负氧离子为你创造了清新的空气?

你是否知道,负氧离子为你创造了清新的空气?这是我很想问的问题,却也能够预想答案。很多人并不清楚,负氧离子被誉为“环境警察”,更是被世卫组织确定的空气是否洁净的重要标准,而且规定必须要达到1000-1500个/cm时,才算是洁净空气。可是根据台湾科技大学叶正涛教授的收集整理,我们的都市住宅区内负氧离子含量只有40-50个/cm,空调内更低,只有0-25个/cm。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呼吸的空气除了污染物,已然没有了其他。

但你知道联合国空气环保领域的众多专家是怎样评价负氧离子的净化作用的吗?他们说,负氧离子可以主动出击捕捉空气中的小粒微尘,使其凝聚沉降,去除空气2.5微米(PM2.5)及以下的微尘飘粒,从而减少PM2.5可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负氧离子对空气的净化作用是源于它与空气中的细菌、灰尘、烟雾等带正电的微粒相结合,使其凝聚成团降落在地面。而且实验验证,飘尘的直径越小,就越容易受到负氧离子的作用而沉降。且因为沉降在地的污染物已经成为大颗粒物,便不会再虽空气进入人体呼吸系统。

这样的负氧离子,你知道吗?

你是否知道,你的健康需要负氧离子的维系?

第二个问题,就是你是否知道你的健康需要负氧离子的维系?应该有更多的人不知道吧。

负氧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空气维他命”、“长寿素”等美誉,对健康的作用被医学界认定为多多益善。由陈景藻教授主编的国家重点图书《现代物理治疗学》、清华大学林金明教授主编的《环境、健康与负氧离子》以及由中国空气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主编的《空气负离子在医疗保健及环保中的应用》等著作中,都对负氧离子的疗养保健作用做出了详尽描述。

医学研究表明,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可以使人体血中的含氧量增加,有利于血氧的输送、吸收和利用,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增强人体肌能、调节肌体功能平衡的作用。据考证,负氧离在对人体各大系统、几十种疾病都会产生抑制、缓解和辅助治疗的作用,尤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相当明显。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就是负氧离子健康作用的最好证明。研究发现,巴马地区的人口百岁率之所以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的负氧离子浓度高,可达3万个/cm。在那里几乎找不出一个糖尿病、高血压甚至癌症患者,大部分老人都是无疾而终。所以说,负氧离子的健康作用是我们非常需要的。

你是否知道,生态负离子技术解决了负氧离子的人工生成问题?

我们了解到了负氧离子的空气净化和疗养保健作用,但是还需要知道一点,就是只有小粒径的负氧离子才能同时发挥以上作用,只有生态负离子技术才能生成和释放出等同于大自然的小粒径负离子。

生态负离子技术——生态负离子生成芯片技术、纳子富勒烯负离子释放器技术,国家生态专利技术,也是国际认证的唯一高端生态负离子技术,被新华社、光明日报等誉为“开启了人工生成负离子技术的生态化时代”,可以死放出高浓度、高活性、小粒径的负氧离子,负离子发射口附近被检测出了4000-6000万个/cm萀卶度,自然扩散4-5米后,负氧离子浓度还能调节到3-5万个/cm,与巴马长寿村上空负氧离子含量几乎相同,由此便在室内营造了一个森林氧吧一样的负离子疗养环境,实现了空气净化+疗养保健的双重果效。

这些,你都知道了吗?JZX


    其他相关文章:
  换季时期 孩子生病频繁,使用负氧离子提升免疫力是关 2021.12.29
  负离子究竟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呢? 2021.12.27
  负离子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作用 2021.12.7
  孕妇如何顺利度过春天感冒季?负离子出“绝招” 2021.11.17
  负离子的作用你知道几个?了解负离子的七大功能 2021.11.4
  负离子的作用可有效净化室内pm2.5,保护人体呼吸 2021.10.19

网站首页|关于学会|联系我们
Copyright by 2009-2012;中国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 版权所有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