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负离子医学 行业资讯 相关标准 宣讲师培训 行业交流 理事单位
关于学会 认识负离子 认识臭氧 相关研究 负离子与健康 会员服务 会员单位
专家顾问 负离子应用 臭氧应用 检测评审 负离子与环境 入会申请 联系我们
快速导航
首页
关于学会
专家顾问
负离子医学
认识负离子
负离子应用
行业资讯
认识臭氧
臭氧应用
相关标准
相关研究
检测评审
宣讲师培训
负离子与健康
负离子与环境
行业交流
会员服务
入会申请
理事单位
会员单位
联系我们
 

      首页>>新闻中心

糖尿病可防可治 选对方法是关键

【发布时间:2015/7/15】 【查看次数:1718】
+

  糖尿病是全球第八大致死原因,全球供有3.82亿糖尿病患者。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中国已经进入了慢性病的高负担期。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约有1.14亿人确诊为糖尿病患者。与此同时,心梗和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已经成为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杀手”。

  糖尿病前期是预防的重中之重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的腰围越来越粗,这与食物越来越精细,出行方式用汽车代替了步行,吃得多、吃得精,动得少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这些都是引发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我国患者的血糖升高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但目前的常规健康体检只检查空腹血糖,没有对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人群及时诊断。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11.1是糖尿病患者,高于7.8低于11.1的是糖尿病前期人群,被比喻为糖尿病的“后备军”,调查数据显示,这部分人群已经接近5亿。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中华糖尿病协会会长向红丁表示,糖尿病前期是预防的重中之重。

  糖尿病虽然无法根治,但却是可防可控的。在预防糖尿病方面,要做到五个要点:要多懂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注意不要摄取过量热量;多活动、运动;缓解焦虑不快的情绪;服药来克服多种代谢紊乱。治疗糖尿病有五驾马车:对心理进行调节;在饮食上控糖;选择适合的运动;平时多补充负离子;做好病情检测。在监测糖尿病方面要做到五个达标:体重达标、血糖达标、血压达标、血脂达标、血黏达标。

  治疗糖尿病选对方法是关键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一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可分主一型与二型糖尿病.。

  越来越多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氧化压力(应激)状态与糖尿病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高血糖状况下,因多元醇代谢的亢进,葡萄糖的自身氧化,氧化磷酸化等引起活性氧自由基过量产生,非酶糖化反应使SOD等抗氧化能力降低,引发氧化压力(应激)状态,损伤生物大分子,改变细胞内信息传递,损伤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发血管内皮细胞的机能障碍,促进血栓形成及LDL的氧化,也通过改变细胞内信息传递,增强MCP-1等付着因子,VEGF等生长因子的表达,引起糖尿病的血管机能障碍。活性氧自由基也通过活化c-Jun激酶,NF-kappaB等,使胰岛素底物(IRS)蛋白磷酸化,加速IRS-1的降解,引起胰岛素抵抗。另外多元醇代谢的亢进引起PKC活化,糖化终末产物增加,蛋白质机能改变,细胞内运输障碍,引发细胞凋亡等,引起糖尿病神经功能障碍。

  抗氧化治疗已被大量的基础和临床试验证明是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生物体内,这种抢夺电子的物质被称为“自由基”,从量子医学层次讲,电子被抢夺是万病之源。负氧离子带有负电位,即有多余的电子,电子补充给自由基后,自由基被还原即消除了自由基,而自身转变为氧分子。负离子能直接消除活性氧自由基,抑制脂质的氧化等,也能改善SOD酶活性,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改善体内酸性环境,从而增强Na+/H+通道,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改善细胞内糖代谢等,对糖尿病的治疗非常有益。

  本研究会对于胰岛素依赖性及非依赖性胰岛素进行了临床试验治疗。本研究会与济南新活电器有限公司合作,使用该公司A8A升级版负氧离子生成机进行质量,结果显示利用负离子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两者的胰岛素治疗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并改善糖尿病的神经,血管机能障碍等并发症,而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空气负离子自然疗法无副作用治糖尿病http://www.lzlf.org/neirong.asp?id=1499


    其他相关文章:
  负离子可以长期使用吗?24小时开机使用,有效改善睡 2022.2.6
  负离子消除静电带来的各种危害,是秋冬季节除静电的必 2022.1.21
  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女儿送给母亲的礼物 2022.1.5
  失眠太多后果不堪设想,如何改善失眠成问题? 2021.12.24
  负离子从内而外,提高免疫力摆脱皮肤病 2021.12.3
  揭开负离子的“神秘面纱” 2021.11.29

网站首页|关于学会|联系我们
Copyright by 2009-2012;中国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 版权所有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