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负离子医学 行业资讯 相关标准 宣讲师培训 行业交流 理事单位
关于学会 认识负离子 认识臭氧 相关研究 负离子与健康 会员服务 会员单位
专家顾问 负离子应用 臭氧应用 检测评审 负离子与环境 入会申请 联系我们
快速导航
首页
关于学会
专家顾问
负离子医学
认识负离子
负离子应用
行业资讯
认识臭氧
臭氧应用
相关标准
相关研究
检测评审
宣讲师培训
负离子与健康
负离子与环境
行业交流
会员服务
入会申请
理事单位
会员单位
联系我们
 

      首页>>新闻中心

负氧离子有效去除PM2.5,让家居生活“云开雾散”

【发布时间:2015/8/14】 【查看次数:1912】
+

  关键词:负离子如何去除PM2.5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几乎是永久性悬浮于大气中,输送距离远,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是雾霾的罪魁祸首。这些粒子不受呼吸器官的纤毛阻挡,穿过肺泡可直接进入肺部和血液至全身而带来危害,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目前负离子被用来解决PM2.5的问题。在了解负离子如何去除PM2.5之前,我们先看一下PM2.5的危害。

  PM2.5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脏病、心肺病患者的过早死。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粒径在2.5 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不足人类头发丝的1/20大小,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面对PM2.5的危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控制和解决PM2.5呢?

  首先要注意合理开窗通风。通风换气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在中午阳光好的情况下,室外污染物较低的情况下开窗通风换气。

  其次可以种植绿色植物。绿化植物对降低室内飘尘有比较好的效果,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主动吸附作用,特别是绿萝、鱼尾葵、万年青、富贵竹等叶面积比较大的绿色植物,会使室内环境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比绿化前降低62%以上。同时在室内养植绿色植物对甲醛、苯、氨气等室内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有一定的净化效果。

  还有就是要注意室内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的的控制。在家庭装饰装修和更换家具时注意选择无污染少污染的家具和装饰装修材料,装修以后进行室内环境污染检测,检测合格以后再入住。

  再次,注意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负离子空气净化器。目前的个别品牌的负离子空气净化器,采用国际先进的生态负离子芯片技术,生成的小粒径负氧离子可以有效清除PM2.5等有害颗粒物,是目前解决PM2.5污染最有效的手段。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讲对负离子如何去除PM2.5还不是很了解。联合国空气环保领域的众多专家对负离子如何去除PM2.5都有大量的研究:生态级负离子(小粒径负离子)可以主动出击捕捉小粒微尘,使其凝聚而沉淀,有效除去空气2.5微米(PM2.5)及以下的微尘,甚至1微米的微粒,从而减少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生态级负离子对空气的净化作用是源于负离子与空气中的细菌、灰尘、烟雾等带正电的微粒相结合,并聚成球降落而消除PM2.5危害。实验证明,飘尘直径越小,越易被负离子沉淀。

  中科院专家、清华大学博导、教授林金明先生编著的《环境、健康与负氧离子》一书也有关于负离子如何去除PM2.5的记载:当室内空气中负离子的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2万个时,空气中的飘尘量会减少98%以上。对可入肺颗粒物PM2.5效果极佳。所以在含有高浓度小粒径负离子的空气中,PM2.5中危害最大的直径1微米以下的微尘、细菌、病毒等几乎为零。这充分证明负离子可以有效去除PM2.5,以减轻入肺颗粒物对人体的伤害。

  如何有效去除室内PM2.5 http://www.lzlf.org/neirong.asp?id=1515


    其他相关文章:
  负离子空气净化器有用吗 2021.8.10
  因糖尿病导致长期失眠该怎么办?负氧离子疗法可实现“ 2021.1.28
  雾霾危害健康,户外防霾可选穿戴式生态负离子机 2019.12.19
  逃离雾霾无需南下,穿戴式生态负离子机能有效防霾 2019.12.19
  净化器市场跨界难,专业净化首选负离子空气净化器 2019.12.19
  失眠碰上更年期,空气负离子异病同治效果好 2019.12.19

网站首页|关于学会|联系我们
Copyright by 2009-2012;中国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 版权所有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