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环境、健康与负氧离子》
关键词:负氧离子
欧美等国最先涉及负氧离子的开发。在长达一百年的不断探索中,人们始终想方设法去开发利用负氧离子资源。从尝试用负氧离子治疗疾病,到负氧离子发生器的研制与推广,再到负氧离子生态旅游业的兴盛,人们对负氧离子的的兴趣始终不减。但是究竟该怎么样去系统的合理开发本国负氧离子资源,能够使之像风能、太阳能、地热、海洋能这些绿色能源一样真正为民造福,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也就是说,虽然人类研究认识负氧离子的时间已不短,但是当今在人类开发各种资源的快车道上,还看不到负氧离子的身影。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跨度大,具有上万公里的海岸线,自然海域473万平方千米,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国土总面积的69%,西高东低的地势造就了成千上万的湖泊、河流,另有近20亿亩农田,30多亿亩林地,可见我国拥有“制造”大量负氧离子的天然优势。如此巨大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制造的负氧离子总量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从而造就了我国丰富的负氧离子资源。
长期以来,我国对负氧离子资源的开发始终跟在欧、美、日各国之后。自1978年由伊朗的沙哈瓦特博士引进了我国第一台负氧离子发生器后,负氧离子的研究在我国才真正形成规模,并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两个发展高潮。如今国内对负氧离子的研究也呈不断扩大之势,并且较多的集中在负氧离子的健康效应及对促进旅游的贡献度上,而对其他地方涉猎较少。其实负氧离子资源的深度、广度并不不局限于这些,只要下大力气去开发,着重实现负氧离子资源的永续利用,就不仅会为人们带来健康的要素之一,而且会维持和促进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目前在负氧离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与国外相比,我国面临着以下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够
作为一种新型而有待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负氧离子在我国的受重视程度还不够。表现在开发和利用负氧离子资源和资金投入力度上,我国还不如发达国家。充足的资金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没有前期的投入,就没有后期的回报。所以除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外,对于与负氧离子资源开发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也要从资金上给予倾斜。
2、应用范围太小
现已开发的负氧离子资源大多数用于构建生态旅游度假区,而且人们对这方面的热度过高,从而忽略了一些其他的与负氧离子资源相关的产业,譬如农林牧、医疗、保健、电子业等。
3、政府尚未出台相关政策
针对负氧离子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个热门话题,政府尚未提出一套扶植、优惠和鼓励的政策办法,更没有指定开发负氧离子资源所需统一的标准。
4、许多与负氧离子商业化应用相关的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针对负氧离子资源商品化的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该商业化到何种程度也是悬而未决。自然资源不仅有价格,而且有价值。应该针对负氧离子资源尽量有效的资产化和商品化,避免自然资源的“空心化”现象。
5、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关系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资源开发是粗放式、短期高回报的,以至于我国始终承受着经济高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必须秉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大力开发负氧离子此类绿色资源,是不可多得的选择,从而真正为人民造福,在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的同时,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摘自:《环境、健康与负氧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