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负离子医学 行业资讯 相关标准 宣讲师培训 行业交流 理事单位
关于学会 认识负离子 认识臭氧 相关研究 负离子与健康 会员服务 会员单位
专家顾问 负离子应用 臭氧应用 检测评审 负离子与环境 入会申请 联系我们
快速导航
首页
关于学会
专家顾问
负离子医学
认识负离子
负离子应用
行业资讯
认识臭氧
臭氧应用
相关标准
相关研究
检测评审
宣讲师培训
负离子与健康
负离子与环境
行业交流
会员服务
入会申请
理事单位
会员单位
联系我们
 

      首页>>新闻中心

专家:能“黑墙”的负离子发生器才对人体有益

【发布时间:2023/10/27】 【查看次数:1748】
+

专家:能“黑墙”的负离子发生器才对人体有益

  使用过森肽基等专业的负离子(负氧离子)发生器的消费者中,有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机器后面或是附近的墙面都变黑了?近日,记者带着消费者心中的这个疑问来到复旦大学空气质量研究中心,没想到几位数年从事负离子研究工作的专家教授却为“黑墙”现象正了名。


  为什么墙会变黑?

  采访开始前,专家将记者带到窗口一束阳光旁,透过太阳光,可以看到漂浮在空气中的大量灰尘。“在我们每天都要呼吸的空气中,这些你看得见的灰尘只占很少一部分,而人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浮尘、细菌、病毒在空气中大量存在,而医学研究发现,2.5微米以下的浮尘对人体的危害最大,它们能进入肺的深部,直接进入肺泡,在血液流经肺部进行气流交换时直接进入血液。”专家告诉记者,有些颗粒较大的灰尘也许可以自然降落于地面,这是地面变黑变脏的原因,而大量的小颗粒浮尘只能依赖空气负离子的作用。

空气负离子

  专家解释,空气负离子带负电荷,使通常带正电荷的室内尘埃、烟雾、病毒、细菌相互聚集,失去在空气中自由漂浮的能力,并迅速降落。而一些负离子产品通过释放大剂量的负离子,能够使肉眼看不到的可入肺浮尘快速聚集沉降,部分沉浮在墙壁上,由于机器周边的负离子浓度最高,所以沉降效果最明显,具体表现就是使得机器附近的墙面变黑。

  记者恍然大悟,“这样就能证明这些负离子产品是否可以真正释放出等同于大自然的生态级负离子了,可以这样理解吗?”专家告诉记者,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验证方法,因为有一部分负离子产品并不具备相应的负离子生成技术,所释放的离子粒径不够小,活性不够高,迁移距离自然也不会很远,这样就无法跟大自然中的生态级负离子一样对空气浮尘进行主动出击,治理效果不彻底,自然也不会产生“黑墙”现象了。相反,一些可以释放医疗级负离子的产品,    “黑墙”现象最明显,说明这些产品释放的负离子的浓度极高,净化效果更好。

  “同时,墙壁越黑说明室内空气中浮尘越多,不过已经被沉降的浮尘是不会再被吸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了,而变黑的墙壁定期用洗手液或洗洁精溶液浸泡的微湿毛巾清理就好,并要经常调整仪器的位置,最好不要靠近墙面或者电器。”专家谈到。


空气负离子


  负离子不会对人体产生静电辐射危害

“近距离使用负离子产品时,如果触摸墙壁或其他物品,有时还会出现静电现象,这是除‘黑墙’现象外负离子产品的第二个弊端。”专家讲到,这些美中不足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丝毫威胁。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使用负离子产品优化环境,当人体皮肤干燥或着化纤衣物活动在空气负离子发生器附近时,由于负离子浓度较高,一部分负离子(负电荷)会暂时聚集在人体或衣物表面,此时触摸别人、墙壁或导电体时就会出现类似于针刺感的静电放电现象。这是由于聚集在衣物上的负离子(负电荷)发生转移而引起的,此现象属于正常,对人体无害,使用者无须有任何担心。”专家告诉记者。通过室内摆放植物或用加湿器对空气适当加湿就能轻松消除此现象,另外建议应用空气负离子进行疗养保健,近距离吸入时请尽量着棉质衣物或者使用结束后用清水洗脸都可有效避免此现象。

空气负离子


“中国空气负离子研究学会工程师、生态负离子生成技术研究中心专家陶名章论著里也讲到,并不是所有的负离子产品都会有这种现象,只有负氧离子浓度能达到医疗保健级的高端负氧离子发生器才会偶然出现这种现象,低端的低浓度空气负离子发生器一般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另外负氧离子生成机作为生活电器或医疗器械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安全标准才能出厂,只要是正规厂家的产品都有技术监督部门产品标准审批备案,就是安全的,消费者无需有过多担心。”

  通过相关专家们为负离子产品的这两点弊端正名,相信负离子产品的购买者现在可以放心无忧的使用了。


    其他相关文章:
  中老年糖尿病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法 2023.11.3
  怎样预防老年糖尿病 2023.11.3
  一位80后年轻准妈妈的怀胎之路 2023.11.2
  选择空气负离子产品应避免两大误区 2023.11.2
  负氧离子对人体的好处 2023.11.1
  空气污染致全人类减寿1.2亿年,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守 2023.11.1

网站首页|关于学会|联系我们
Copyright by 2009-2012;中国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 版权所有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