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负离子医学 行业资讯 相关标准 宣讲师培训 行业交流 理事单位
关于学会 认识负离子 认识臭氧 相关研究 负离子与健康 会员服务 会员单位
专家顾问 负离子应用 臭氧应用 检测评审 负离子与环境 入会申请 联系我们
快速导航
首页
关于学会
专家顾问
负离子医学
认识负离子
负离子应用
行业资讯
认识臭氧
臭氧应用
相关标准
相关研究
检测评审
宣讲师培训
负离子与健康
负离子与环境
行业交流
会员服务
入会申请
理事单位
会员单位
联系我们
 

      首页>>新闻中心

病毒1传14,国内再度封城,负离子无害灭微安全有保障

【发布时间:2020/5/12】 【查看次数:1485】
+


疫情未结束 防控别大意

5月7日以来,吉林省舒兰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5例;5月10日,辽宁省沈阳市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该病例5月5日由吉林市乘坐高铁到沈阳;5月9日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新增确诊病例6例,均来自同一小区。

吉林舒兰升级高风险,同时还采取一系列严格的管控措施,开始封城,并宣布全面进入战时状态。武汉东西湖区升级中风险,这一切都在警醒着我们,疫情还远未结束!事实如此,风险犹在!

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这一轮病毒超级传播的源头在哪里?老实说,一切都还未知!而这才是最让大家忧心的地方!

风险犹在、莫要松懈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说:“新冠肺炎远远比非典要复杂,我们对它的认识还是非常有限,从它的传播方式、防控的难度和临床表现来看,它都比非典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对于新冠肺炎病毒未知远比已知的多,狡猾的病毒总能找到机会,进行猛烈反扑。风险犹在、莫要松懈。”

常态化防疫 确保安全最重要

常态化防疫时期,除了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的生活习惯,人民也在不断地探寻,到底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主动出击杀菌消毒,确保安全呢?

中国空气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首席专家、高级工程师主任医师陶名章指出,负离子是迄今为止最有效、最无害的杀灭新冠肺炎病毒的方式。首先,负离子能够直接杀灭细菌病毒。再者,负离子能够切断新冠肺炎病毒传播的途径。最后,负离子具有广谱的疗养保健作用,能够持续地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

陶教授进一步指出:“传统的新冠肺炎病毒消杀方式,不管是高温、辐射,还是强氧化、蒸发脱水,虽然可以从源头上切断病毒传播的途径,但都具有巨大的弊端。在使用过程中人都需要回避,否则在杀灭病毒的时候对人体也会造成伤害。

负离子无害灭微。负离子可以使病毒细菌的内外电位发生改变而杀灭之。是唯一一种非高温,非氧化,非紫外的无害灭微方式,人无需回避。很多的科学研究证明,负离子既可以进行空间杀菌消毒,同时又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自然因子。这也是迄今为止科技界发现的最安全的杀菌消毒方式。”

笔者作为行业长期观察者,从行业中找到了一些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省医学科学院、中国疾控中心等权威机构所做的检测报告,都能证明:负离子有效证明负离子PM2.5去除率达到99.8%,细菌去除率达到99.94%,病毒去除率达到99.87%。负离子可以显著的直接杀灭H1N1,H3N2等流感病毒,EV71手足口病毒,COX-B3萨科齐病毒,AD3,HSV-1疱疹病毒等。

负离子监测

空气负离子空气负离子

根据光明日报及新华社的相关报道,生态负离子技术——生态负离子生成芯片技术(专利号:201220433901.6)和纳子富勒烯负离子释放器技术(专利号:ZL201020263299.7)可以生成等同于大自然的生态级负离子,粒径小、活性高、自然扩散距离远,最高可达6000万/cm3浓度。在室内就可以营造等同于广西巴马长寿村的空气环境,可以有效的杀菌消毒,确保安全的同时还能“净”享负氧离子浴。

方舱医院 正佳广场 都用负离子空气净化器无害灭微 安全有保障

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疫期间,方舱医院作为抗击疫情重要场所,其中聚集了大量的病毒。方舱医院就是使用负离子空气净化器,来实时杀灭病毒,沉降气溶胶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从而避免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与此同时,广州正佳广场、广州极地海洋世界等国内大型公共场所,也都选择使用负离子空气净化器作为杀菌消毒的的最好利器。

凡此种种都能证明:负离子空气净化器是商场、电影院、办公室、图书馆等公众场所和个人居家场所最佳的杀菌消毒的方式。负离子灭杀病毒是非常有效的且可靠的,是能确保安全无虞的最佳方法。



    其他相关文章:
  中老年糖尿病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法 2023.11.3
  怎样预防老年糖尿病 2023.11.3
  一位80后年轻准妈妈的怀胎之路 2023.11.2
  选择空气负离子产品应避免两大误区 2023.11.2
  负氧离子对人体的好处 2023.11.1
  空气污染致全人类减寿1.2亿年,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守 2023.11.1

网站首页|关于学会|联系我们
Copyright by 2009-2012;中国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 版权所有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