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负离子医学 行业资讯 相关标准 宣讲师培训 行业交流 理事单位
关于学会 认识负离子 认识臭氧 相关研究 负离子与健康 会员服务 会员单位
专家顾问 负离子应用 臭氧应用 检测评审 负离子与环境 入会申请 联系我们
快速导航
首页
关于学会
专家顾问
负离子医学
认识负离子
负离子应用
行业资讯
认识臭氧
臭氧应用
相关标准
相关研究
检测评审
宣讲师培训
负离子与健康
负离子与环境
行业交流
会员服务
入会申请
理事单位
会员单位
联系我们
 

      首页>>新闻中心

乐活中国:负离子疗养需求爆发式增长 专家:慎重而行避免适得其反

【发布时间:2017/6/26】 【查看次数:1321】
+

近些年,健康产业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着,特别是以负离子疗养为重点项目的森林疗养产业,预计2025年将形成超万亿元产业链,“十三五”时期也将成为生态健康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样的形势下,负离子家庭化疗养产业也逐渐步入了全新的繁盛发展阶段。

国人健康每况愈下,引爆负离子疗养需求

目前,饮食结构的失衡,作息时间的不规律,生活压力的增大等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存在健康问题。据调查,中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有15%的人处在疾病状态中,剩下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

国人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催逼中国健康产业市场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而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表示:“森林医学证明,森林可以通过减轻压力,促进人体生理及心理健康,森林的治疗、康复、保健、养生功能,是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也是一门新兴的、介于林学和医学之间的交叉科学。”

森林医学的发展,重要一点就是在于对负氧离子作用的利用。浙江医院王国付教授于日前在贵阳举行的“大生态+森林康养专题研讨会”上就公开表示:负氧离子作为森林的重要产物,可以调节血压和降低心跳数,缓和紧张情绪,增加生命活力,并能调节人体炎症因子等的释放。

此外,记者也从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获悉,该局已经向全国各森林公园管理部门分享了收录的《黑龙江省发展森林疗养探究》一文,并号召各单位学习。而记者从论文中看到,“森林中富含高浓度的负氧离子,可以给予人们天然、纯净的健康环境,是人类当之无愧的‘保健医生’。森林疗养虽然是新兴健康服务业,但民众健康需求日益增加。”

专家:负离子健康产品选择不当小心适得其反

负离子疗养需求的爆发式增长,折射出当代人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进一步加深,也说明他们正在不断寻求更加积极、有益的方式,开启自我健康管理的新途径。

但中国空气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首席专家、高级工程师陶名章教授表示:负离子式的“森林康养”不是只局限于森林,而是有着多种方式的选择,或者直接去到生态区,或者利用负离子健康产品在家中进行自助疗法。但从整体来看,家庭自助疗法显然是最合适的选择。不过如果负离子产品选择不当,却容易使结果适得其反。

据陶名章教授介绍,目前的负离子健康产品所采用的技术有传统与生态之分,这也是能否真正发挥高效疗养保健作用的核心关键。传统的负离子技术一般包括双极电晕放电技术和普通单极放电技术,生成的多是活性低的大、中粒径负离子,对人体健康作用几乎为零;生态负离子技术主要是生态负离子生成芯片技术和纳子富勒烯负离子释放器技术,这是被新华社誉为“开启了人工生成负离子技术生态化时代”的技术,能够生成活性高的小粒径负离子,易于穿透人体血脑屏障,发挥高效的生物作用。

不过小粒径负离子并非是能否进行家庭化自助“森林疗养”的唯一评判标准,负离子浓度亦很重要。那采用了生态负离子技术的健康产品生成的负氧离子浓度有多少?

记者协同相关工作人员,在一间40㎡左右的房间内,对利用了生态负离子技术的某品牌产品进行了负离子释放浓度的现场检测。记者将卷尺拉至4.06米数值处,并利用遥控器开启利用了现场测试的生态负离子产品,且利用东南电子DLY-6B型负离子检测仪进行检测。最终,实际数据被检测为:4米距离内,测得的负离子浓度为3.569万个/cm。而这个负离子浓度,与台湾科技大学叶正涛教授收集整理的森林、海滨、瀑布等地区的负离子含量范围基本一致。由此可以证明,采用了生态负离子技术的健康产品可以生成高浓度的小粒径负离子。

“生态负离子技术才是家庭化‘森林疗养’实现的重要保证,消费者切莫随意选择,或者听信其他非生态负离子产品的夸张宣传而上当受骗。”陶名章教授最后做出提醒。



    其他相关文章:
  中老年糖尿病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法 2023.11.3
  怎样预防老年糖尿病 2023.11.3
  一位80后年轻准妈妈的怀胎之路 2023.11.2
  选择空气负离子产品应避免两大误区 2023.11.2
  负氧离子对人体的好处 2023.11.1
  空气污染致全人类减寿1.2亿年,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守 2023.11.1

网站首页|关于学会|联系我们
Copyright by 2009-2012;中国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 版权所有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