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负离子医学 行业资讯 相关标准 宣讲师培训 行业交流 理事单位
关于学会 认识负离子 认识臭氧 相关研究 负离子与健康 会员服务 会员单位
专家顾问 负离子应用 臭氧应用 检测评审 负离子与环境 入会申请 联系我们
快速导航
首页
关于学会
专家顾问
负离子医学
认识负离子
负离子应用
行业资讯
认识臭氧
臭氧应用
相关标准
相关研究
检测评审
宣讲师培训
负离子与健康
负离子与环境
行业交流
会员服务
入会申请
理事单位
会员单位
联系我们
 

      首页>>新闻中心

新浪网:深氧度假引领第六代居住时代到来

【发布时间:2014/7/12】 【查看次数:1909】
+

 

  深氧度假即在负氧离子充沛、纯粹原生态自然环境中旅游或定居的生活行为,称为深氧度假。对现代都市人来说,深氧度假不仅可以妥善调理身体机能,还可以去除燥气、安定心灵,达到养身养心的效果。

  

深氧度假引领第六代居住时代到来
 

深氧度假引领第六代居住时代到来  深氧度假的标准

  衡量深氧度假的标准,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①。空气中负氧离子的浓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划定的标准,一般清新空气的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不低于1000~1500个,而符合深氧度假条件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也就是在森林和和公园里的“大气维生素”含量,必须不低于每立方厘米10000个。

  ②. PM2.5悬浮粒子物质浓度,每立方米不能高于15微克。通常情况下,满足了条件一的地区,基本上也就满足了条件二。

  深氧度假中负氧离子的作用

  【空气维生素】

  它主要是通过人的神经系统及血液循环能对人的机体生理活动产生影响。负氧离子能使人的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强和调整大脑皮层的功能,因此能起到镇静、催眠及降血压作用;负氧离子进入人体呼吸道后,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解除其痉挛;负氧离子进入人体血液,可使红血胞沉降率变慢,凝血时间延长,还能使红血胞和血钙含量增加,白细胞、血钙和血糖下降,疲劳肌肉中乳酸的含量也随之减少。负氧离子能使人体的肾、肝、脑等组织的氧化过程加强,其中脑组织对负氧离子最为敏感。

  【调理身体机能】

  (1)、消烟、除尘:负离子能迅速中和空气中属于正离子的焦烟、“二手烟”、油烟及飘尘。

  (2)、改善空气结构:人每天需要130亿个负离子,而我们居室、办公室、娱乐场所等环境仅 能提供约2-20亿个负离子,往往容易导致肺炎、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3)、改善肺功能:吸入负离子30分钟后,肺能增加氧气吸收量20%,而多排出14.5%二氧化碳。

  (4)、改善心肌功能:有明显降压作用,可使人精神振奋。提高工作效率。

  (5)、促进新陈代谢:负离子能少许活肌体多种酶,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睡眠。

  (6)、增强肌体抗病能力:负离子可改善肌体的反应性,增强肌体抗病能力。

  (7)、空气负离子对过敏性花粉热、支气管哮喘、上呼吸道粘膜炎等均能起到缓解或治愈作用。

  我国适合深氧度假的代表性区域

  当前,我国适合深氧度假的代表区域,从北至南根据纬度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

  ①。以长白山为代表的北方区域。长白山为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的发源地。森林茂密、垂直分布明显。是中国重要的林区。空气清新,资源丰富。

  ②。以阳羡湖为代表的华东区域。阳羡湖风景区为江苏省旅游区,高达31.48%的森林覆盖率,负氧离子丰富,PM2.5悬浮粒子物质浓度每立方米仅14微克,有长三角绿肺之称。

  ③。以云南腾冲为代表的南方区域。腾冲拥有神秘雄奇的高黎贡山和怒江天险,以独特而丰富的生物资源,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以深氧度假为核心的第六代居住时代

  深氧度假,必然涉及到房地产开发带来的居住价值演变。

  继第一代地产初期的无序时代、第二代以豪华装饰为代表的精装时代、第三代以复制西方建筑元素兴起的风格时代、第四代以“中央公园”为概念的公园时代和第五代高端品质时代之后,国内地产市场,围绕“深氧度假”为价值核心的人居住宅,已经逐渐形成第六代人文居住时代。

 

原文转载自:http://mn.sina.com.cn/city/zhangzhou/food/2014-07-11/16096353.html

负离子行业资讯:http://www.lzlf.org/hangyezixun.asp


 


    其他相关文章:
  中老年糖尿病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法 2023.11.3
  怎样预防老年糖尿病 2023.11.3
  一位80后年轻准妈妈的怀胎之路 2023.11.2
  选择空气负离子产品应避免两大误区 2023.11.2
  负氧离子对人体的好处 2023.11.1
  空气污染致全人类减寿1.2亿年,负离子空气净化器守 2023.11.1

网站首页|关于学会|联系我们
Copyright by 2009-2012;中国负离子暨臭氧研究学会 版权所有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