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离子与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但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公园、田野、原始森林中都含有负离子,为什么维持人体健康的程度并不相同?人工生成的负离子设备琳琅满目,为什么疗养效果也千差万别?
>>台湾科技大学叶正涛教授的研究,解答了:负离子的浓度是需要着重考量的问题。
叶正涛教授通过对负氧离子多年研究,收集整理了不同浓度下,自然界负离子对空气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即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级别划分如下:
50个/立方厘米以下:都市封闭室内,空气质量较差,轻则头痛、失眠,重则导致各种疾病;
100—2000个/立方厘米:都市公园,空气质量一般,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本需求;
500—10000个/立方厘米:郊区田野,空气质量较好,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具有抗菌效果;
5000—20000个/立方厘米:高山、海边,空气质量良好,杀菌作用明显,可减少疾病传播;
10000—50000个/立方厘米:森林、瀑布,空气质量优等,具有自然痊愈力。
>>同时医学研究也表明,当自然环境中的负氧离子浓度超过20000个/立方厘米时,则已达到可治疗疾病的标准。
>>知名负离子医学临床研究专家:西安医科大学李安伯教授(长期从事负离子临床研究)、第三军医大学陈庭仁教授(长期从事负离子临床研究)及日本离子医学会学者,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后,做出总结说明:负离子浓度越高,对人体越有益。
但显而易见的是,很多宣称能够生成高浓度负离子的人工设备,却基本无疗养保健效果,原因何在?
清华大学现任博士导师、中科院专家所著的《环境、健康与负氧离子》一书中,解答了:负离子的粒径大小、迁移率是影响医疗保健效果的重要因素。
《环境、健康与负氧离子》一书中定义:空气负离子按其迁移率的大小可以分为大、中、小离子,只有小离子、或称之为小离子团才能进入生物体。而其中的小粒径负离子、或称之为小负氧离子团,则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小离子即为小粒径负离子,它是一种等同于大自然的负离子,具有迁移距离远、活性高的特点。医学研究表明:对人体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是小粒径负离子,只有小粒径的负离子才易于透过人体的血脑屏障,发挥其生物效应。
而囿于技术限制,一些负离子生成设备,即便可生成高浓度负离子,却无法保证其是等同于自然界的、小粒径的负离子,疗养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或者一些技术在生成负离子的过程中,无法避免臭氧衍生污染物的释放,对人体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总体而言,高浓度、小粒径、无衍生物是负离子效果发挥的必备条件,也应是如今大多数人工负离子生成技术中亟待解决的难题。LM
|